肉丸潛艇三文治 好味到要擋子彈!
2024/7/4

年前點開Friends,從此Friends如comfort food般餵養我,每星期幾集慢慢品嘗,最近終於看完。
一開始看到Joey姓Tribbiani,一個聽起來非常意大利的姓氏,加上臉蛋俊俏性格可愛,腦袋內燈泡馬上亮起,找資料腦補他的背景和留意他的飲食。
角色設定Joey是意大利裔美國人,出生於紐約皇后區。
因劇情需要,他有7個姊妹,有個當水管工的父親,Joey成長於一個基層大家庭,除此以外劇組沒認真處理他的成長背景(也許是我把處境喜劇看得過於認真),除了一位祖母只懂意大利語,Joey整個家庭都說英語(我深知這只是因為演員不會說意大利語),另一位祖母說流利英語,所以他應該是意大利移民的第三或第四代。
由食物交織成篤定的鐵索
由美國獨立(1783年)到意大利立國(1861年)期間,有很多意大利人移民到美國,主要是企業家、藝術家、教師和政治難民。意大利宣布立國後加劇了南北之間的衝突,社會更動盪,為了生存與尊嚴,三分之一意大利人離開他們的鄉土,當中五分之四是貧窮的南意農民,大部分都去到充滿希望的新世界——美國。雖然都是農民,但由於意大利移民實在太多,也來得太遲,未能如早期德國和北歐農民般受惠於移民政策,獲農地分配,加上語言不通,意大利移民只能擠在大都市,提供城市正需要的低技術而廉價的勞動力。紐約是大多數移民的首個落腳點,1890年代出現第一波最大的意大利移民潮。意大利南部人在本國一向被北部人視為次等民族,離鄉別井到紐約後再低人一等,與其他非洲裔和南美移民等,被視為不文明的民族群體(ethnic group)。但意大利人總能在極有限的資源下活出他們當下最理想的生活,遇到問題便回廚房解決,感到不安就去煮飯。意裔美國作家兼表演藝術家Annie Rachele Lanzillotto憶述,甘迺迪被刺殺當天,她的媽媽第一時間是跑去買食材回家做focaccia(一種意大利麵包);當她的兄弟被招入伍,第一件也是唯一的事,是一起做ravioli(意大利雲吞)。意大利婦女的巧手,排除了貧窮的思想。小說《教父》作者Mario Puzo說,即使在大蕭條時期(The Great Depression),雖然意裔在曼克頓是最貧窮的族群,但他從沒有一餐吃得不好,多年後躋身富豪圈子才發現,他當時甚至比美國最富裕的家庭吃得更好。歷史學者Simone Cinotto指紐約的意大利移民在食物上的花費比任何一個民族都要多,在儀式聚會如婚禮、洗禮、初領聖餐(first communion)和葬禮,更是揮金如土。意大利移民對食物的執著與依戀建構堅固的身分認同,不被新的環境與文化淹沒,甚至影響美國的飲食文化。他們的餐桌猶如神聖的祭壇,把家人緊緊連結,再由家庭伸延至社區,食物像鐵索般把飄泊的同鄉扣連在一起,令彼此在艱苦的巨浪中篤定生活,繼而落地生根。意大利人在各類食品業務中佔據了比例異常高的市場,從小販和雜貨商到製造商、進口商和餐廳老闆,為意大利社區獨有的飲食取向提供自給自足的物質基礎,利用食物的力量建立社會權力,在社會向上流,形成一群移民中產階層,慢慢脫離「民族群體」,成為「美國白人」。
三文治的變身
每遇到Friends的死忠,都忍不住向他們吐槽,Joey身為被媽媽和祖母的食物寵大的意大利孩子,對味道的要求應比Monica還要講究。沒錯,他有愛吃和對食物從不浪費的基因,但絕不可能遺傳如此隨便的味蕾,什麼都往嘴裏塞,竟把Rachel加了牛肉、嘗起來像臭腳的乳脂鬆糕(trifle)全吃光,像廚餘機一樣。不過Joey對三文治的執著,我倒算很滿意。每當Joey吃三文治,我總留意他吃的究竟是三文治,還是Panini(意式三文治)。
關於三文治的「身世」,最普遍的說法是因為第四代三文治伯爵(the fourth Earl of Sandwich)John Montagu(1718–1792)而生。他喜歡打牌,不願離開賭桌,肚餓時命人用兩片麵包夾點冷牛肉片給他,以便邊打牌邊充飢。三文治伯爵的朋友見他點菜,也想來一份,便說「我的也跟三文治一樣」,久而久之省略成「三文治」,於是以兩片麵包夾冷肉片的輕食便叫「三文治」。但總不能說三文治是由三文治伯爵「發明」,只能說因他而命名,有麵包的地方就必定曾有人用麵包夾肉吃,尤其在餐具未普及之前(歐洲人在16至17世紀才由資產階級開始使用個人餐具,到19世紀才慢慢普及)。三文治隨時間與地域呈現不同的演繹方式,冷肉片換成千變萬化的餡料配搭。北歐的開放式三文治(open sandwich)雖然叫三文治,但只有一塊麵包,結構上不算是三文治;技術上漢堡包和熱狗也算是三文治,但它們都各自有其專門,不叫三文治。1970至80年代,因電多士爐的普及而流行熱三文治。1979年,馬莎百貨公司是首個把方包三文治對角切、並裝在楔形盒子中販售的商家。以兩片蛋糕夾覆盆子果醬和打發忌廉叫維多利亞三文治。在日本,兩片曲奇夾奶油忌廉(butter cream)或朱古力的小甜點也叫三文治(Sando サンド)。Panini本來的意思只是小麵包,是panino的眾數。烘意式三文治(即在連鎖咖啡店常見壓有燒焦橫紋的那一種)於1980年代末在意大利以外流行起來,Panini在英語世界成了意式三文治的名字。
我在意大利常吃的panini沒這般花俏,把ciabatta之類的小麵包橫切成兩片麵包,夾一些熟火腿(prosciutto cotto)片就是了,跟Phoebe懷三胞胎時,Joey在她面前做的三文治差不多。在意大利有火腿和麵包賣的雜貨店都會為客人做這種三文治。我在意大利host family的葡萄園和橄欖園工作時,每天的午餐就是panini,好味方便又不易壞,能為農夫補充體力和鹽分。有一晚村內來了一台panini餐車,車主兼主廚用在地的麵包、蔬菜、地方特有的salsiccia(香腸)和芝士炮製像sub(潛艇三文治)的panini,我被這窩心又誠懇的美味療癒了,終於懂得為何Joey對三文治如斯迷戀。
肉丸茄醬隔夜更美味
Joey與Ross和Chandler跟Phoebe的警察男友巡邏時,本能地為保護全世界最好吃的三文治而擋子彈,令Chandler妒忌,誤會Joey為Ross擋子彈。Joey拼死要保護的三文治正是肉丸潛艇三文治(meatball sub sandwich)。Sub又稱hoagie,是20世紀初期開始南費城的意大利移民吃的三文治,塞滿多層火腿片、芝士和配料,肉丸三文治可謂富意裔美國特色的變奏。我的host mamma做的意大利肉丸(polpette)屬南部的窮人料理(cucina povera),主要材料是隔夜麵包、雞蛋和薯仔,以剩下的醃製肉品(salumi)的邊角和芝士調味,讓它嘗起來似肉丸。肉丸來到豐盛的美國果然不一樣,主要材料是新鮮牛肉和豬肉,麵包糠和雞蛋的作用只是吸收多餘的肉汁和定形。Host family吃肉丸都不搭其他配菜,就是單純的一道肉丸。吃剩的肉丸,第二天倒入番茄醬和芝士放入焗爐翻熱。這種吃法到美國變成肉丸意大利麵,肉丸三文治也是異曲同工。
製作這三文治,可前一日把所有材料備好置於雪櫃(肉丸和番茄醬隔夜更好吃),由翻熱到上桌不過20分鐘。煮意式番茄醬(Marinara sauce)時不妨多煮一點,肉丸吃完也能隨時來個番茄意大利麵。要更快捷方便的話,買現成的港式豬仔包、家俬店的冷凍肉丸和已調味的瓶裝番茄醬也無妨,相信Joey也會把這簡易版的肉丸三文治吃掉,但應該不會為它擋子彈。
 
 

廣     告

 
 
 
 
主頁  |  飲食新聞  |  食物解碼  |  明廚食譜  |  餐館精選推介  |  聯絡明廚  |  小幫手  |  廣告刊登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Ming Pao Daily News Web Channel Series - Food Channel
A wholly owned subsid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Tel.: (604) 231-8998     Fax: (604) 231-9881/9884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