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是身體堸艉@懂得再生的器官,卻不能抗逆大自然的生老病死,隨年紀增長,造骨速度往往慢於蝕骨速度。在芸芸骨骼問題中,骨質疏鬆可說最為普遍。如何減慢骨質流失,以及減低其所帶來之影響,我們都應該由年輕開始做起。
可現時有不少女性喜歡節食、防曬來保持美好身段和白皙肌膚,卻不知道這些做法皆會影響骨質健康。所謂亡羊補牢,未為晚也,老來想保住「副」硬骨頭,就要及早做好預防工夫。
撰文:宋沛M
攝影:梁俊棋
部分圖片:getty images
根據世界壎芠梒晴禤ヾA骨質疏鬆症是因為骨質流失而增加骨折風險的疾病。香港中文大學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何其威指,患上骨質疏鬆的因素有許多。「女性、年長者、亞洲人、有家族病患史的人,患病風險較高。另外,日常生活習慣也有影響,譬如飲食不均衡導致鈣質吸收不足、吸煙、嗜酒、缺乏運動,以及荷爾蒙、肝腎有問題、哮喘患者等等,以至長期服食類固醇的病患者,皆是高危人士。」
骨質疏鬆男女比例1:3
如何定義骨質疏鬆?香港大學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講師譚宛婷指,骨質密度正常為高於-1,-1.5至-2.5就是骨質偏低,若低於-2.5便要開始服藥,密度低而且曾經骨折病人會被視為嚴重個案。「我看過最嚴重的個案是-3.8,這種情況就要使用針藥。」
她說,正常情況下身體造骨速度與蝕骨速度大致相若,以維持骨質總量。「當人來到三十歲,造骨能力便開始下降。骨的生命周期為十年,三十歲前骨的生長快過骨的流失,到三十歲後就相反,流失速度漸漸加快。」骨質疏鬆以女性患者為主,男女比例大概是1:3。譚宛婷表示,因為女性荷爾蒙有保護骨質的作用,因此女性骨質密度會在更年期後急速下跌,相反男性骨架較大,鈣含量較高,所以骨質流失保持平穩。
事實上,骨質疏鬆沒有明顯徵狀,不少人是因為骨折才發現問題。其他徵狀如駝背、變矮、背痛等,都是情況嚴重之兆。何其威和譚宛婷都同意,骨質疏鬆沒有年輕化趨勢,卻由於人口老化加劇,問題變得愈來愈普遍。何其威說:「基本上,年過七十五歲以上的人士都會有骨質疏鬆問題,但就不一定導致骨折。從醫生角度,就是要減低骨折的風險。」
定期檢查可減骨折風險
研究指,約30%女士會患上骨質疏鬆,17%女士會在人生中出現骨折,當中尤以股骨骨折問題較為嚴重。譚宛婷指出,有研究預測香港在2015年股骨骨折個案大約有5,293名女士和2,349名男士。「出現股骨骨折後,病人可能要坐輪椅,失去自理能力。病人雖可以進行Hip Replacement Therapy,但長者開刀都有風險。」
故此,七十歲以上男士和六十五歲以上女士應定期進行骨質密度檢查,看是否有骨質疏鬆問題。
診斷方面,骨質密度儀是一種無痛的X光檢查,以雙能量X射線骨質密度儀(DEXA)較為準確。現時全港有兩台,其中一台坐落威爾斯親王醫院的骨骼健康及評定中心。何其威稱,這台機器主要檢查腰骨和髖關節。「我們在1995年已添置此機,初時作研究之用,後來供市民斷症,因為普通X光機器不能發現骨質疏鬆。我建議停經女士可以先照一次,若骨質正常,便每隔三、四年檢查一次;密度差的話,則每年照一次,並要見醫生,及早預防。即使二十、三十歲人士骨質密度較高,若患紅斑狼瘡症或長期服用類固醇,都應該作定期檢查。」
新研針劑更為方便
治療方面,藥物以雙磷酸鹽為主,如福善美(Fosamax),暫時是預防及治療骨質疏鬆問題的首選口服藥物,但也有肌肉疼痛、胃酸倒流、脹氣等副作用。譚宛婷表示,雙磷酸鹽的廣泛使用已超過了十年,近三四年開始應用注射針劑,比起每天或每星期服用的藥物,針劑只需每三個月或每年注射一次,效果相若但不用時刻緊記服藥。「藥物通常在醫院或診所注射,費用會較高,故此針藥主要針對經常忘記服藥或平日需要服用較多藥物的病人使用。」
多做運動骨頭更硬
然而,譚宛婷特別提醒藥物只是控制骨質密度,目前醫學界仍未成功研製根治骨質疏鬆的藥物,還原已流失的骨質。因此,長遠而言應多做運動,如一些負重運動有助增加骨密度;平衡性的運動能減低病人跌倒導致骨折。
何其威進一步解釋:「其實骨質密度是可以鍛鍊的,因為骨是身體中唯一可以重生的器官,多做運動,骨頭就會變硬,也會自己增生。例如行路、游水、踏單車,這些日常運動都有幫助。地球有地心吸力,我們每走一步路都是在抗拒地心吸力,所以當太空人在外太空沒有地心吸力,回來後就會出現骨質疏鬆問題。或者一些病人長年臥病不起,都有骨質疏鬆。」
注意長者平衡力變差
亦因此,何其威再三強調運動的重要性。「Any exercise is better than no exercise,日常走路、晨運,都是運動。若你患上關節炎,常活動會感到疼痛,令骨質疏鬆加劇、關節愈來愈差、筋腱愈來愈退化,最後連肌肉也收縮,屆時這個循環便難以打破。因此,我們應教育長者好好照顧自己,家庭成員也要注意老人家平衡力變差,不能讓他們跌倒,只因他們骨的承受力度較低,容易骨折。即使治好骨折,但筋腱、肌肉等未必能完全康復,更重要是跌倒過後老人家會沒信心,要重新建立走路的信心。」他稱目前中文大學正在研究一種振動治療(Vibration Therapy),透過低頻的振動有助強化骨骼,對骨質疏鬆症都有幫助。
偏吃怕曬損骨質
除了多做運動,我們亦要保持均衡的鈣質和維他命D的吸收。年輕男女挑撿偏食,或是節食減胖都是常見情況。這除會影響鈣質吸收外,隨年紀漸長,更會加快出現骨質疏鬆的機會。故此,平日除要注重吸收足夠的蛋白質、維他命、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營養素外、鈣質,維他命D有助腸道吸收鈣質,對加強骨質密度甚有幫助。鈣質可來自奶類、豆類及綠葉蔬菜(以深綠色為佳);維他命D則來自奶類、魚肝油、三文魚油等。不同年齡人士每天的鈣質需要也有些分別:
少年及青年: 1,200至1,500毫克;
25至45歲: 800至1,000毫克;
65歲以上: 1,000至1,200毫克。
然而,時下女士另一個更損骨質的習慣,就是「怕太陽」。其實,每天曬太陽10至15分鐘,已可吸收足夠的維他命D。「亞洲女士愛美白,出外塗很多防曬,會令維他命D較難吸收。一般而言,手腳面積較大,所以吸收維他命D會較好,建議每天上午11時前至4時後身處戶外,便能夠收足夠的維他命D。」她補充。
退化性關節炎趨年輕化
骨質疏鬆症雖然暫時不會侵襲年輕人,但人皆會老,若不趁骨骼強壯時好好強化骨質,到年老時骨頭變得脆弱,不堪一擊,恐怕會悔不當初。跟骨骼問題息息相關的還有關節健康,因患有關節炎症,或會加劇骨質疏鬆的情況。然而,與骨質疏鬆症相反,現時退化性關節炎則有年輕化趨勢。
譚宛婷遇過最年輕的患者只有十八歲。「這位病人常常打羽毛球,因為跳躍性和撞擊較多,只有約十八歲膝蓋關節便出現勞損、退化[象。另外行山、滑雪及各種球類活動等均屬高撞擊性,或對關節磨損較多,參與要適可而止,建議大家平時進行較多元化及不同強度的運動,如緩步跑、游泳或瑜伽等。」
何其威表示,關節、肌肉和骨骼三者環環相扣,不能輕易把問題區隔。「不能說骨質疏鬆就只是骨的問題,退化性關節炎就只是關節問題。其實人體各部分全部相關,患退化性關節炎者肌肉可能會收縮,骨質密度差亦有機會影響關節,因為骨頭是支撐關節的,故應從年輕開始保養筋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