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釋疑:接種疫苗的發明

[2011-08-05]

在第二十一世紀初,醫學界回顧在第二十世紀這一百年內的醫學發展,對普世人類健康作出最大貢獻的,首推疫苗的廣泛接種,使不少以前致命的傳染病的發病率大幅度下降,而許多併發症也因此而減少和減輕,世界衛生組織於1967年發起全球性以疫苗對抗自有歷史就肆虐人間的天花,於1977年成功將天花鏟除,並於1980年5月8日在世界健康會議上宣布天花已絕跡,並建議從此不再需要接種對抗天花的疫苗了。

。郭詠觀醫生 (Dr. Jason Kwok)

在第二十一世紀初,醫學界回顧在第二十世紀這一百年內的醫學發展,對普世人類健康作出最大貢獻的,首推疫苗的廣泛接種,使不少以前致命的傳染病的發病率大幅度下降,而許多併發症也因此而減少和減輕,世界衛生組織於1967年發起全球性以疫苗對抗自有歷史就肆虐人間的天花,於1977年成功將天花鏟除,並於1980年5月8日在世界健康會議上宣布天花已絕跡,並建議從此不再需要接種對抗天花的疫苗了。

天花的來源已不可考據了,但古埃及木乃伊(公元前一千多年)的皮膚被發現患上天花的痕跡,而中國和印度的古代醫書都有相似天花的記載,天花的死亡率很高,高至百份之二十至六十,而大部份倖存者都被留下的疤痕毀容,天花導致嬰孩的死亡率就更高,在十九世紀末的倫敦是百份之八十、而柏林則高至百份之九十八。

人很早就發現,天花的康復者對天花有免疫力,不會再受到天花的感染,有記載謂早至公元前430年就以曾感染過天花的人照顧天花病人,自古以來,人曾採用多種不同的方法來預防和醫治天花,但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種疫苗』,用小刺刀將天花病人身上的膿液,刺入接種者手或腿的皮下,這個方法在中國、印度和非洲早已使用,有醫書謂中國在唐代已有『江南趙氏始傳鼻苗種痘之法』,且『種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顯示該技術對天花的預防頗有成效,甚至有研究人員認為,這項技術起源自公元前200年的中國文明,其後,沿著絲綢之路傳播開來,首先傳到土耳其的『奧斯曼帝國』,然後再傳到歐洲。

十八世紀初,有人將這項技術介紹給英國,但保守的英國醫學界並不以為然,後經曾受天花折磨的英國駐土耳其大使的太太蒙德古夫人(Lady Mary Wortley Montague)極力推薦,由米特蘭醫生(Charles Maitland)於1718年為她的五歲兒子和於1721年為四歲的女兒使用疫苗接種這個在當時的英國是嶄新的方法,並於同年為監犯和孤兒接種疫苗,作臨床研究,接種者不但沒有死去,且其後在接觸天花後仍不會受到感染,故證明安全有效。米特蘭醫生再於1722年為英國王儲的兩個女兒成功接種疫苗,於是,接種疫苗迅速傳遍歐洲和新大陸。

不過,這個接種疫苗的方法亦不是沒有潛在的危險,由於疫苗來自天花病人的膿液,接種者可能受到感染而發病,並把病傳染給其他人,他們也可能從病人感染其他傳染病,例如梅毒等,所以,有待一個更安全和有效的疫苗接種方法。

一直以來,大家都知道在牧場工作的擠牛奶女工,在患過病情輕得多的牛痘後是不會受天花的感染,英國的愛德華•詹納醫生(Dr. Edward Jenner)認為牛痘不單能保護人免受天花的感染,且可用人傳人的方式保護人類免受天花的感染,他於1796年5月14日,從擠牛奶女工蘭絲(Sarah Nelms)手上牛痘的膿液為八歲的菲臘斯(James Phipps)接種,菲臘斯只感覺輕微的不舒服,數天後便康復了。

兩個月後,詹納醫生為菲臘斯接種天花病人的膿液,他並沒有發病,證明詹納醫生的接種方法是成功的,縱使面對思想保守的反對派的壓力,詹納醫生鍥而不捨的努力並沒有白費,接種疫苗迅速傳遍英國、歐洲和新大陸。其後,在這個基礎上發展出有效對抗其他傳染病的疫苗,一種又一種傳染病被征服了,因此,詹納醫生被尊崇為『疫苗之父』,雖然接種疫苗可能是中國人的發明,但如同法蘭西• 哥頓 (Francis Galton) 所說:『在科學的領域,榮譽並不一定歸於首先提出某一項意見的人,而是歸於把它發揚光大的人』。

接種疫苗已有超過二百年的經驗,醫學界已掌握了個中技術,並不斷改良﹐雖然偶有副作用出現,但多屬輕微的,每個人應從可靠的科學數據和資料,權衡利弊後,作出明智的抉擇,選擇接種還是不接種疫苗,不要被反對者沒有科學根據和另有企圖 (例如銷售產品等) 的言論所困擾和誤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