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黃土、井底泥 (黃潤波博士)

[2013-10-14]

塵歸塵,土歸土,一杯黃土,你有沒有想過可以用來救人,「黃土湯」,就是用來治理出血病證的名方,當然這裏所用泥土,並非來自地上的泥土,而是灶頭內的泥土。

理中湯
材料:黨參五錢、白朮五錢、干姜三錢、炙甘草三錢
製法:將上藥用三碗水浸泡半小時,先武後文火,得水一碗飲之
功效:因寒涼而導致泄瀉

塵歸塵,土歸土,一杯黃土,你有沒有想過可以用來救人,「黃土湯」,就是用來治理出血病證的名方,當然這裏所用泥土,並非來自地上的泥土,而是灶頭內的泥土。

宋朝有一位兒科聖手,名叫錢乙,著有一本兒科名著,叫做《小兒藥證直訣》,是每位兒科中醫師必備的案頭書。錢乙曾當過一段時間的翰林醫官,即是「御醫」。

有一天,宋神宗的皇太子突然生病,經不少名醫診斷,但無起色,病情還越來越嚴重,出現抽筋的危象。在此危險存亡之秋,有人向皇上力薦錢乙,錢乙經過望聞問切,處方「黃土湯」。

神宗接過處方一看,見上面有一味藥竟是黃土,面色大變,勃然大怒說:「奴才放肆,難道泥土也能入藥的嗎?」錢乙回答:「太子的病在腎,腎屬北方之水,按中醫五行原理,土能剋水,所以此症當用黃土。」

太子服下一劑後,很快停止抽筋,再服兩劑,病愈如初,宋神宗大喜,將錢乙由翰林醫官擢升為太醫丞。

擅於用黃土治病者,並非始自宋代錢乙,始作俑者,是東漢的張仲景,他的《金匱要略》一書,記載了「黃土湯」,藥物組成是:灶心土30克、阿膠9克、甘草9克、生地9克、炮附子9克、黃芩9克、白朮9克。此方的功能是溫脾攝血,用治吐血、大便出血、婦人崩漏。而今日已擴展到治上消化道出血、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更年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久瀉不止等病,用途極廣。

黃土,又名灶心土、伏龍肝,為久經柴草熏燒的灶底中心的土塊。由於長年累月受火熏蒸,充滿熱力,所以性溫,治寒以熱,中醫用來治理因寒而導致的出血、嘔吐、泄瀉。

中醫治病的原則,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並不著意藥物結構與成份,只著意當藥物進入人體後,會令病人出現溫暖的感覺,抑或寒涼的感覺。當病人服用灶心土後,會出現溫暖之感,所以就用來治理寒性的出血、嘔吐、泄瀉。

同樣道理,當孕婦懷孕後,胎兒受熱而胎動不安,熱者寒之,我們可用井底泥,敷在孕婦的腹部,助其降溫,達到安胎的效果。選用井底泥,並不是中醫知道井底泥有什麼成份,或是什麼成份能達致安胎,只是知道井底泥,長期處於陰暗中,吸盡地氣,其性寒涼,借其寒涼而治胎熱,只此而已。

服用黃土的方法,並不是叫你「鬼食泥」,直接吞下肚,而是先將灶心土水煎去滓取湯,以湯代水煎餘藥,所以是潔淨衛生。

相關文章